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
一枚小小的石英片跨越山海,寫下抗日戰爭中信息“保衛戰”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背后是我國現代物理學研究工作的創始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嚴濟慈情篤科學、心系祖國的奉獻與堅守。他以一枚石英片為起點,不斷攀登物理學中人類尚未觸達的知識高峰;他帶著石英片背后的科學知識逆行回國,帶領研究所效力抗戰,自主生產光學儀器,守護戰爭中的“信息陣地”。
全力以赴構筑無線電強大“心臟”
1925年秋,赴法留學的嚴濟慈來到居里夫人實驗室,從她手中接過一枚珍貴的石英晶體樣本。這是已故物理學家皮埃爾·居里留下的樣本。皮埃爾·居里在石英片中發現,對晶體施加外力能使它兩端產生不同極性的電荷。但這一效應的逆向推想提出40多年后仍未被證實。
接過珍貴的石英樣本,嚴濟慈下定決心,以“晶體壓電效應的反現象”這一研究課題作為他向科學高峰進擊的突破口。他打破常規機械測量方法,轉而以光精準測量形變,最終在石英上觀測到了施加電壓產生的形變現象,也摸清了壓電材料中“力與電”的底層邏輯。他的發現震動法國物理界。
在無線電設備中,聲波振動帶來的壓力,經壓電材料轉變為電信號。這意味著,壓電材料是無線電設備的“心臟”。憑借對壓電材料、光學材料的深入研究,嚴濟慈在抗日戰爭中帶領研究所主動承擔任務,根據戰場需求研制不同產品,解決戰時醫用和軍用儀器的國產化難題,減少了對進口設備的依賴。
隨著戰況進入白熱化階段,無線電臺和軍用無線電收發報機的使用日益增多,各電臺之間相互干擾現象越來越嚴重,無形“信息陣地”對戰時信息設備穩不穩、準不準、耐不耐用提出更高要求。
基于此前攻克的空心水晶圓柱體相關理論,嚴濟慈帶領物理所研究人員設計生產出了全新的無線發報機穩頻器,并先后向資源委員會中央無線電器材廠、軍政部電信器材修理廠等機構提供了各種厚度的優質產品1000余片,極大改善了我國戰時的電信技術。
這批光學器件的質量和效果也得到了駐昆明美軍和駐印度盟國英國皇家空軍的驗證,滿足了他們在戰場上的應急器件需求。
竭盡所能投入抗戰事業
1937年7月7日,日軍悍然進攻宛平城。正在法國參加學術會議的嚴濟慈得知消息后,內心激憤。他不顧個人安危,多次公開發表抗議日本侵略的演講。
在國際文化合作會議上,嚴濟慈對日本侵略者的聲討擲地有聲:各國學者正在討論保護文物古跡時,日本侵略者卻揚言威脅要轟炸北平。北平是聞名于世的千年古都,世界輿論應公開譴責日本侵略者這一罪惡企圖。
隨后,嚴濟慈協助前來法國宣傳抗戰的中共負責人吳玉章聯系上法國物理學家、社會活動家郎之萬教授,并幫助吳玉章多次在巴黎公共集會上宣傳抗日,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罪行。嚴濟慈陪同吳玉章出席集會,一起宣傳,替他翻譯。
國家有難,書生能做什么?不少人勸嚴濟慈留在法國,把妻兒接過來。嚴濟慈在接受法國《里昂進步報》記者采訪時道出心聲:“中國人民的抗戰是正義的事業,不管戰爭要持續多久,情況多么險惡,最后勝利必將屬于中國人民。我將和四萬萬同胞共赴國難。我雖一介書生,不能到前方出力,但我要和千千萬萬中國的讀書人一起,為神圣的抗戰奉獻綿薄之力。”
嚴濟慈在法國媒體上的發聲進一步宣傳了中國正在進行的抗日事業,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面目,也感染了一批立志保家衛國的留學生。
“爺爺積極抗日的消息傳開后,日本特務無法拿爺爺開刀,就把魔爪伸向了他還在北京的妻兒老小,以達到恐嚇阻止爺爺的目的。我唯一的姑姑就是被日本特務下毒致死的。”嚴濟慈孫女嚴慧英在懷念嚴濟慈的文章中記錄道,所幸奶奶在朋友的幫助下擺脫了日本特務的監視,帶著孩子們經天津轉移到香港。
從法國歸國后,嚴濟慈無法再回到被日本侵略者占領的北平,只能輾轉前往昆明。在大學和研究所紛紛南遷保留科學“火種”的大背景下,嚴濟慈也帶領國立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同仁遷至昆明。
作為所長,嚴濟慈果斷將研究所的工作方向由實驗科學轉向應用工程,和職工們一起生產戰時儀器。研究所搬遷時丟失了幾乎全部的設備和書籍。沒有生產工具,他們就手工打磨鏡片、測量焦距,為前線提供軍需設備。
1946年,嚴濟慈因以科學支持抗戰而被國民政府授予“景星勛章”,獲此殊榮的科學家當時僅有兩人。
“今日世界利彈怪艇咄咄逼人,舍科學無以立國”。面對民族危亡,嚴濟慈以赤子之心,執科學“利劍”,許國為民,展現了中國知識分子的睿智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