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薛嚴
在全球化競爭加劇和碳中和轉型雙重背景下,中韓兩國正積極探索面向新時代開展科技和供應鏈合作的新范式。值此關鍵時刻,科技日報記者專訪了韓國東國大學國際貿易學教授、中國問題專家南垠映。
領域廣泛 潛力巨大
南垠映表示,中韓兩國在高科技領域具備廣泛而深入的合作潛力,尤其是在核聚變、氫能源、電池、6G通信等全球未來產業中,雙方都擁有強大的技術能力和政策支持,也有機會共同引領國際標準。
以核聚變為例,兩國目前通過ITER(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開展間接合作,同時各自推進本國的核聚變商業化工程。韓國計劃到2030年建設示范發電站,中國則推動CFETR(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項目。如果兩國能夠共享技術路線圖并建立定期交流機制,將對人類未來能源的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氫能源方面,韓國和日本在燃料電池與整車技術方面具有領先優勢,而中國在氫氣的生產、儲運方面也處于世界前列。中日韓三國如能在氫能價值鏈全環節開展協作,不僅有利于能源轉型,也可能形成區域性的氫能產業生態。
在電池產業中,中國的寧德時代與比亞迪位列全球前兩大廠商,韓國的LG新能源、三星SDI和SK on同樣處于領先地位。在面臨安全性提升、壽命延長、充電效率優化和回收利用等諸多挑戰之際,開展跨國協同研發尤為關鍵。
此外,韓國在5G領域實現了全球首次商用,中國則擁有全球最大用戶群。隨著6G時代的臨近,兩國完全可以在通信標準制定、核心技術研發方面展開合作。通過共建研究平臺和人才交流機制,打造一個具有韌性的中韓科技協作網絡。
抓準關鍵 積極對話
在供應鏈合作方面,南垠映認為,中韓雙方可圍繞兩個關鍵詞展開:全球化與碳中和。
一方面,面對全球關鍵原材料緊張的局勢,兩國可考慮聯合參與第三國資源開發項目,如鋰、鎳、鈷等戰略礦產的投資與開采。通過共建加工基地、共享運輸通道、統一采購平臺等方式,增強整個區域的供應鏈安全。為此,建立一個中韓間的官民資源對話機制將十分必要,以實現政策溝通與項目協調的常態化。
另一方面,在全球氣候目標的推動下,供應鏈的綠色轉型也成為重要議題。中韓可在綠色采購標準制定、碳排放追蹤系統建設、碳足跡透明化等方面開展合作。通過在區域內共建低碳供應鏈網絡,不僅有助于應對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等國際挑戰,也可提升兩國企業在全球市場中的綠色競爭力。
換句話說,從上游資源開發到下游低碳管理,中韓具備開展結構性供應鏈合作的實際基礎,并可通過制度化機制使合作更加系統與可執行。
競合并存 重在互信
南垠映近期參加了一場關于中韓經濟合作的專題會議。她透露,會議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觀點是:當前兩國在經濟和科技領域的關系已不再像過去那樣高度互補,而是正逐步走向競爭性關系。這也引發了與會專家們對未來合作戰略的深入探討。
韓國正在認真思考,在競爭不斷加劇的環境下,尋找與中國在部分領域中仍可展開互利合作的機會。特別是在科技合作方面,與會者普遍認為,應當依據各項技術的特性進行精細化管理。
以半導體為例,過去常被視為“不能合作”的領域,如今其實在某些環節依然存在協同空間。例如材料設備標準、技術培訓,甚至基礎研究平臺都可能成為合作的切入點。
南垠映說,未來中韓的科技與經濟關系,需要建立在“結構理解”和“機制創新”的基礎上,而不再是單一經濟利潤的交換。這是一個更加復雜、也更加有戰略意義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