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張添福 記者 王菲 通訊員 劉文靜
眼下,在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高原炙熱的陽光正被轉化為發展動能。依托得天獨厚的太陽能資源,樂都區以光伏發電為突破口,走出一條清潔能源發展、鄉村振興與生態保護協同共進的創新之路,繪就“綠電生金”的生態發展新圖景。
走進樂都區“十三五”39兆瓦村級光伏扶貧電站,連綿成片的光伏板,在山頂開闊地帶有序鋪陳。它們依山勢起伏排列,在陽光照射下,泛起銀光,與下方啃食牧草的牛羊相映成趣,構成一幅“牧光互補”的生態畫卷,完美詮釋著生態與科技的和諧共生。
這個總投資2.6億元,占地面積超1000畝,總裝機容量達39兆瓦的村級光伏扶貧電站,自2019年6月并網運行以來,成為帶動區域發展的“綠色引擎”。
電站值班長聶維平介紹:“我們日常的核心工作是設備監盤,每天到崗后,都會對逆變器進行細致巡視,一旦發現逆變器停機,會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處理,確保在兩小時內完成設備恢復,最大限度保證電站正常發電。”
該電站19個光伏發電單元,如同緊密的能量轉換器,年均輸出5800萬千瓦時清潔電力,年收益超4000萬元。截至目前,電站累計發電量已達3.3億千瓦時,創造收益資金2.3億元。這份綠色發展紅利,讓樂都區141個脫貧村共享綠色發展紅利。
樂都區壽樂鎮倉嶺頂村黨支部書記劉淑珍表示:“自2019年電站產生收益以來,我村已累計收益140余萬元。這些資金主要用于村集體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維護、公共服務完善以及公益性崗位工資發放等民生領域。如今,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也顯著提升。”
“與此同時,樂都區還積極參與跨區域光伏產業發展,向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一光伏電站注資,讓樂都區的213個村也能共享發展成果,累計分配收益資金863.83萬元。”海東市樂都區振興扶貧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俊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