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吳葉凡
斬獲18枚金牌的運動員、接診超20萬人次的鄉村醫生、在多項技能競賽中奪冠的全國技術能手……殘疾人的人生有多少種可能?6月30日,國新辦舉行“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來自各行各業的全國自強模范代表來到現場,講述他們的奮斗故事,詮釋不設限的人生。
扶婷是一位曾獲多枚金牌的殘疾人運動員。如今她是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一位老師,同時也是一名兼職律師。多年來,變的是職業身份,不變的是她不服輸的拼搏精神。
3歲時,一場車禍讓扶婷失去了右臂。13歲那年,她被發掘成為一名殘疾人游泳運動員。但因為個頭小,力量弱,扶婷一度處于被淘汰的邊緣。
“面對這個情況,我別無選擇,只有一個字,那就是練。”扶婷回憶,即使是發高燒,她也沒有停下訓練。“正是堅持與奮斗,讓我不斷突破身體極限,刷新自己的成績。”她說。
如今,作為兼職律師,扶婷帶領30名律師投身于公益法律服務,把法律知識送到殘疾人身邊。“我堅信,一只手臂也可以守護正義的天平。”扶婷說。
同樣失去右臂的,還有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新圩鎮新圩村獨臂鄉村醫生陳桂平。從1996年背起藥箱至今,29年間,他穿梭在鄉間小路上行醫,騎行超過12萬公里,騎壞了16輛自行車。
行醫之初,不少患者都有顧慮,擔心獨臂醫生扎不好針。“為此,我在醫院買來注射器,在自己的手臂、腳背上反復練習。”經過無數次的嘗試和改進,陳桂平用行動打消了患者的疑慮。“后來他們都很放心,主動選我來打針,這是對我最大的肯定。”他驕傲地說。
29年來,陳桂平累計接診超20萬人次,給困難群眾和孤殘老人看病時,醫藥費總是能免則免。他還資助了260名困難學生。陳桂平用一只手實現了自我價值,也為鄉親們撐起了一把“守護傘”。
從“自助”到“助人”,浙江省平湖市景興包裝材料有限公司副主任陳良杰也是代表之一。他患有先天性聽力殘疾,卻始終懷著“要像健聽人一樣生活”的信念。
在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求學期間,陳良杰努力鉆研文本處理技術,不斷增強自己的專業技能,畢業后成了一名制圖員。從參加公司舉辦的計算機技能大賽,到參與國內外殘疾人職業技能大賽,陳良杰不斷挑戰自我,實現一個又一個的突破。
2023年,陳良杰代表中國參加第十屆國際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在賽場上,題目從賽前公布的4頁紙變成了7頁紙,文字也從英文變成了法文。面對突發情況,陳良杰沉著冷靜應對,靠著每分鐘340個字的打字速度完成復雜的排版設計,最終提前50分鐘完賽,以近乎完美的復刻度獲得了金牌。
近些年,陳良杰逐漸成長為部門主管、副主任。在工作中,陳良杰幫助公司120多名殘疾人員工提升職業技能,引領他們樹立信心、激發潛能。“最近幾年,我的工作室培養了數十名殘疾人員工,他們都獲得了中高級職業技能證書。”陳良杰自豪地說。
從浙江小山村走到國際賽場大舞臺,陳良杰走的每一步都充滿挑戰。但也正是這些挑戰,讓他變得更加堅韌自信。“未來,我也會繼續用自身的經歷,激勵更多的殘疾人朋友勇敢去追夢,讓我們都能通過勞動實現人生價值。”陳良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