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三夏時節,北京市順義區興農天力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的田野上,一場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主辦的智能農機裝備作業現場觀摩會正在舉行。
在100畝的演示區內,20余項智能農機裝備組成了一支“鋼鐵隊伍”:小麥收獲機在金色麥浪中自主穿行,身后玉米精量播種機同步完成開溝、施肥、播種,植保機器人對作物進行毫米級精準施藥,運輸機器人穿梭田間無縫銜接……從耕整、播種到植保、收獲,小麥、玉米及露地蔬菜全程智慧生產鏈條在此完整呈現。
這支“鋼鐵隊伍”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趙春江院士團隊研發。圍繞大田作物全程無人化生產,團隊先后攻克了農田環境感知、自主路徑規劃與避障、種肥藥精準投入等關鍵技術瓶頸。“當前,我們已將農機路徑跟蹤誤差控制在±2.0厘米以內,玉米播種粒距合格指數高達95%以上,播量誤差小于1%,施肥誤差不超過3%?!壁w春江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支撐這些精準作業的“神經中樞”,是團隊開發的智慧農場管控云平臺?!霸撈脚_集作業智能決策、遠程監控、多機協同于一體,可節約人工成本超30%,提升機組利用率20%以上,節省肥藥投入30%以上,提高土地利用率1%-2%?!壁w春江介紹。
在露地蔬菜生產領域,團隊突破了自主導航、苗壟識別、精量播種等技術難關,在國內率先創建了100%國產化的露地蔬菜全程無人化生產系統?!岸?,在甘藍、辣椒、胡蘿卜等大宗蔬菜領域,我們從耕整到采收全程均已實現了無人化連續作業。”趙春江說,目前,團隊在北京昌平金太陽、大興源本香、平谷農業中關村、海淀太舟塢等地已建成多個典型蔬菜無人農場,這些無人農場已成為立足首都、輻射全國的智慧農業示范樣板。
最新數據顯示,這套系統已構建起業務化運營的全程機械化作業云服務平臺,服務足跡遍布全國31個省份、795個縣市,覆蓋6464家合作社和133家國營農場,累計推廣農機智能終端10萬余臺,監管服務作業面積達2.2億畝。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