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吳葉凡
檢驗檢測行業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作為國家確定的高技術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檢驗檢測行業在保障產品質量、維護消費者安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隨著檢驗檢測行業的快速發展和轉型升級,其對兼備技術與管理能力的復合型專業人才需求日益迫切。近日,教育部正式將“檢驗檢測技術與管理”專業納入《職業教育專業目錄》,作為“公共管理與服務大類”下的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計劃于2025年起啟動招生。
為什么要設立“檢驗檢測技術與管理”這一新專業?如何培養高素質的檢驗檢測專業人才?記者近日采訪了相關專家。
高素質人才短缺 行業發展受限
近年來,我國檢驗檢測行業持續擴容,全國取得資質認定的檢驗檢測機構已突破5.4萬家,從業人員近160萬人。相關數據顯示,按照行業實際情況保守估算,“十四五”期間,我國每年對具有檢驗檢測通用技術和智能化管理能力的新增崗位需求約5萬—10萬人。然而,行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高素質技能人才短缺問題尤為突出,制約了行業高質量發展。
造成人才短缺問題的主要有專業設置和培養方式兩方面原因。中國檢驗檢測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夏揚告訴記者,在過去,檢驗檢測相關專業一直分散在各個專業當中,比如食品檢測、環境檢測、機動車檢測等等。但這些專業在課程設置、人才培養過程中,往往“重細分領域,輕通用技術”。所謂細分領域,就是檢驗檢測的目標對象,比如在食品檢測專業中,有很多關于食品基礎教育課程。通用技術,則是檢驗檢測行業的通用理論、流程、標準等,這些內容是當前職業教育的“盲區”。
夏揚坦言,許多學生走出校園、來到工作崗位上后,需要花費不少時間從頭學習檢驗檢測基礎知識。“企業常常反饋,新員工單單是上崗培訓就用了半年,這中間他們操作不了設備、上不了檢驗臺。一旦培訓不合格,員工的去留又成了麻煩事。”他說。
此外,夏揚還提到,檢驗檢測行業里人才兩極分化現象非常嚴重。“做科研的博士碩士很多,做檢驗的臨時工也很多,兩者中間卻斷檔了。”夏揚告訴記者,專業檢驗檢測人員的缺乏,給實際工作帶來不少局限。“臨時工最大的問題就是比較機械,培訓什么就做什么。如果出現超出培訓內容的問題,他就處理不了。”此外,臨時工的職業歸屬感也不強,行業難以形成一批穩定的、高素質的從業人才。
推動產教融合 完善人才培養
記者了解到,去年7月,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發布《關于組織開展2024年職業教育專業目錄增補專業論證工作的通知》,中國檢驗檢測學會結合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精神和現代化產業轉型升級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新需求,在組織相關專家進行論證后,提出了在高職專科“公共管理與服務大類”下增補“檢驗檢測技術與管理”專業的建議。
夏揚告訴記者,“檢驗檢測技術與管理”專業的設立填補了我國檢驗檢測領域職業教育體系空白。“該專業旨在通過產教深度融合,為行業輸送兼具技術能力與管理素養的復合型人才,助力產業升級與高質量發展。”他說。
夏揚介紹,新專業的建設聚焦三大核心目標。一是完善職教體系,填補高職專業分類空白,構建“中職—高職—本科”全鏈條貫通的人才培養路徑,為行業輸送多層次技能人才。二是對接行業提質升級,課程設置突出技術操作與質量管理雙核能力,培養適應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的復合型人才。三是創新培養模式,推行“產學研用測”一體化機制,強化校企協同育人,實現教育鏈與產業鏈無縫銜接。
記者了解到,為推動產教融合,完善人才培養,全國市場監管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檢驗檢測專業委員會將聯合行業權威機構與龍頭企業,制定科學化培養標準,開發實踐導向教材,形成“教學—實訓—就業”閉環,提升畢業生崗位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