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夏凡
6月26日,上海合作組織能源部長會在浙江省寧波市開幕。此次會議以“創新融合、能動未來”為主題,是配合今年上海合作組織(以下簡稱“上合組織”)峰會召開的能源領域最高級別會議,也是中國2025年能源領域最大的主場外交活動之一。
2025年是上合組織的“中國年”。會上,《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可再生能源合作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發布。開幕式當天,中外企業簽約25個項目,簽約金額約400億元人民幣,總裝機規模達1200萬千瓦。
能源合作持續深化
仲夏時節,阿塞拜疆戈布斯坦230MW光伏電站的光伏板如一片能源“藍海”,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作為外高加索首個大型荒漠光伏標桿工程,該項目年發電量突破5億千瓦時,相當于年減排二氧化碳20萬噸。該項目創新性地使用智能清洗機器人、抗風沙模塊化支架等新技術,形成可推廣的荒漠光伏建設方案。
能源合作是上合組織國家合作的重要方面。“近年來,我們與各方同仁一道,攜手同行、銳意進取。”中國國家能源局局長王宏志在開幕式上表示,我國持續深化能源政策溝通與機制建設,穩步推進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強能源技術交流和經驗分享,有效發揮各方能源資源、技術與產業優勢,推動能源合作不斷取得新成效,為區域各國實現繁榮振興作出了積極貢獻,也彰顯了上合組織在推動構建公平公正、均衡普惠的全球能源治理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報告》顯示,近年來,中國與上合組織國家可再生能源領域項目合作發展勢頭強勁。
在尼泊爾,目前該國運行裝機最大的水電站——尼泊爾上塔馬克西水電站項目2024年獲中國電力優質工程獎,成為“走出去”水電項目的行業標桿;在埃及,康翁波光伏電站每年可為25.6萬戶埃及家庭提供清潔電力,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760噸……
上合組織國家推進能源領域務實合作,為區域經濟合作和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綠色能源領域合作正成為阿塞拜疆與上合組織最具前景的合作方向之一。”阿塞拜疆能源部長沙赫巴佐夫表示,阿塞拜疆與中國合作推進能源綠色走廊,這也幫助上合組織各成員國加強能源互聯互通。
科技助力“綠”潮奔涌
“科技創新是支撐全球能源轉型的關鍵力量。”6月26日,在上海合作組織能源部長會“科技創新引領能源轉型”平行論壇上,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李建偉表示。他舉例說,智能電網和構網技術提高了電網對新能源的接納能力和適應性,多元多時間尺度新型儲能、風光水儲多能互補、電氫(氨醇)協同等技術路線助力解決新能源間歇性和波動性難題。
今年1月,“能儲一號”全球首座300兆瓦級壓氣儲能示范工程,在湖北應城全容量并網發電。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徐陸介紹,該公司自主研發壓縮空氣儲能電站系統解決方案,攻克了天然鹽穴和人工硐室兩種地下儲氣庫關鍵技術,推動我國壓縮空氣儲能技術高質量發展。
當前,我國能源發展逐“綠”向“新”,新型儲能、氫能等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國家電投集團氫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連榮認為,氫的出現為能源使用和體系完善提供了更多選擇,能夠有效緩解電網技術和單一終端能源體系安全問題。
正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浙江正泰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陸川舉例說明了數字能源技術的創新與實踐。據介紹,山西應縣項目針對復雜地形環境的光伏電站建設,融合數字化、自動化控制技術,創新采用重型無人機吊裝系統,同時通過對光伏區域山地進行全地形測繪,建立高精度坐標與定位,對各區域開展AI智能路徑規劃,實現光伏及部分集電線路塔材等施工材料的自動化空中運輸與精準投放,為復雜地形下的規模化建設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
在科技引領下,國際合作走深走實。“我們在西班牙成立中歐科技創新中心,在烏茲別克斯坦成立中亞清潔能源研究院等,打造集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國際合作、標準制定和人才引育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徐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