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夏凡
31年來,雖遠隔3600公里,從東海之濱到雪域高原的“雙向奔赴”卻從未停歇。6月13日,在西藏比如縣第一小學,3位藏族同胞在由浙江省寧波市新聞辦主辦的“甬如心連心?今天我發布”舞臺上,深情講述寧波援藏人如何以交往、交流、交融為底色,書寫漢藏同心的溫暖故事。
從“蟲草姑娘”到“家鄉代言人”
2019年,大學生返鄉青年創業者次仁白吉第一次踏上寧波的土地。這個從小聽著“寧波路”“象山廣場”長大的藏族姑娘,終于觸摸到了那個遙遠卻熟悉的城市。在寧波的文化旅游推介會上,她敏銳地發現,家鄉牧民辛辛苦苦采挖的蟲草,因語言和交通阻隔,難以賣出好價錢。
為什么不用直播讓世界看見真實的西藏?
如今,次仁白吉的直播基地年營業額突破400萬元,帶動10多戶牧民年收入超10萬元。更值得驕傲的是,團隊里95后本地大學生學會了電商運營,把“游牧文化”搬進直播間,讓藏北的星空與格桑花,通過手機屏幕走進千萬家庭。
“少年時,我行遠方,是為了去尋找家鄉的價值;青年時,我回故鄉,是為了讓世界看見家鄉的價值。”次仁白吉在現場深情表示。
從“教學樓里的學生”到“漢字棋推廣者”
1995年,6歲的卓瑪曲措第一次走進寧波援建的教學樓。明亮的窗戶、嶄新的桌椅,還有從寧波送來的教學資源,讓這個大山里的女孩第一次知道,外面的世界可以如此廣闊。30年后,她已經成為這所學校的副校長。這段獨特的經歷讓她領悟到,教育是照亮藏區孩子未來的明燈。
比如縣第一小學副校長、語文老師卓瑪深知,語言相通是人與人相通的重要環節。她全身心投入到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事業中。
2023年,卓瑪受邀到四川西昌,參加寧波對口地區少兒“漢字棋”邀請賽。賽場上,孩子們全神貫注、激烈角逐;賽場下,他們分享學習經驗,暢談各地文化趣事。每一個瞬間,都涌動著溫暖與友愛。通過一次次走出去交流交往,孩子們的國家通用語言水平明顯提升,團結友愛的種子在他們心中深深扎根。
從受助者成長為助人者,從學習者轉變為推廣者,卓瑪深情地說:“我愿以漢字為橋,以教育為舟,讓交往、交流、交融的‘三交’之花在雪域高原盛開得更加絢麗!”
從“熊出沒小鎮”到“楓橋家園服務中心”
在比如鎮娜秀嶺A區,曾經的“矛盾聚集地”如今成了“人氣打卡點”。
2023年,寧波援藏團隊帶著50萬元資金來到這里,他們思索,如何把這筆資金用得更有意義?結合“楓橋經驗”和“最多跑一次”做法,比如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羅布次仁借鑒寧波的“一站式服務中心”,打造了“楓橋家園服務中心”。
喝著酥油茶調解鄰里糾紛,在兒童樂園陪孩子畫畫,到服務窗口咨詢就業崗位,這個服務中心成了牧民的“第二個家”。“楓橋家園服務中心不光是搭起嶄新的屋子,更筑起干群的溝通橋梁。”羅布次仁說。
更讓人難忘的是巴貢村的變化。曾經,牧民夜里睡覺,時不時被棕熊“串門騷擾”;一到冬季,水管凍裂飲水犯難。寧波援藏團隊送來16萬元資金,打水井、安圍欄,讓防熊網嚴密守護起村莊安全。同時,清凌凌的自來水流入每家每戶。
“這些錢花在了刀刃上,花在了農牧民的心坎里。”羅布次仁表示,今后要多往寧波跑,把先進理念、務實作風“嫁接”到比如鎮的土地上。“最主要是轉變思維,思維轉變了工作方法才可能改變,才可能從外行變內行。”他說。
西藏比如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賀衛博表示,三位藏族同胞用親身經歷、真實故事,展現了智力“三交”促跨越、教育“三交”潤文化、民生“三交”傳深情的生動實踐。
寧波援藏干部人才用忠誠、實干、擔當,在比如做出了實實在在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