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陳曦 通訊員 付坤 田博欣
“一片樹葉在茶盞中重生”,國家級非遺木葉盞生動詮釋了這句話。這項源自宋代吉州窯、傳承1200年的獨特技藝,將天然樹葉經高溫燒制永存于瓷器表面,造就了“一葉一世界”的東方美學。
2016年,南開大學研究生屠金歌和于慧慧走進江西吉安的古窯遺址,發現這項千年技藝正面臨傳承危機。這一情況促使她們創立天津靜象空間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靜象空間),開啟了用數字科技守護非遺的創新探索。
近日,靜象空間傳來好消息,其完成了非遺數據資產評估工作,并達成全國首筆非遺數據資產質押融資和首單非遺數據資產服務信托。通過構建“采集—確權—評估—入表—融資—交易”的全流程閉環,成功讓“沉睡的數據”變為“流動的資本”,為非遺保護與傳承提供了可借鑒的解決方案。
讓千年技藝實現“數字新生”
屠金歌和于慧慧在走訪各地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時發現,傳統技藝的傳播受限于實物展示的地域性。一件精美的木葉盞,若僅依靠線下展覽或師徒口傳心授,影響力十分有限;那些精美的傳統紋樣,也常因地域限制難以廣泛傳播。
如何在傳承非遺時既守住技藝,又讓文化“活”起來、“走”出去?靜象空間團隊啟動“數據新生”計劃。他們攜帶專業設備深入非遺工坊,運用高清攝影、三維掃描、動態視頻等技術手段,對非遺技藝進行全方位記錄。
“以木葉盞為例,從一片樹葉的精心挑選標準,到釉料調配的精準比例,再到柴窯燒制時溫度與時間的微妙變化,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步驟,我們都精準記錄,將其轉化為可存儲、可分析的數據。”于慧慧介紹。
團隊還通過專業人員與傳承人深度訪談,把傳承人口述的獨家經驗、技藝訣竅轉化為文字數據,完整保留木葉盞制作技藝的精髓。
這些海量數據經AI算法分析處理后,被提煉成可量化、可調用的數字資源。屠金歌舉例說,像木葉盞燒制的溫度曲線、木版年畫的各式紋樣等,都從模糊的經驗描述變為可精準量化、隨時調用的數字資源。“服裝設計師能從數據庫中調取紋樣數據,將年畫中的牡丹紋、蝙蝠紋、福祿壽喜等經典紋樣融入現代服裝設計。”屠金歌說。
為確保非遺技藝數據的動態更新與長期保存,靜象空間構建了三級數據庫體系。基礎數據庫存儲原始采集數據,中間數據庫進行數據分類整合與分析,應用數據庫面向不同場景提供定制化數據服務。
目前,靜象空間已對168種非遺進行數字化呈現,數據庫總量達20多萬條。團隊還定期回訪傳承人,追蹤非遺技藝在傳承過程中的演變,及時更新數據庫內容。借助這一系統,非遺技藝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真正實現跨時空傳播。
給非遺數據貼上“價格標簽”
屠金歌和于慧慧在整理非遺數據時認識到,這些承載千年技藝的“數字基因”需找到新的價值轉化路徑,以推動非遺傳承。
但現實存在困境:非遺數據多以口傳心授形式存在,缺乏標準化記錄,導致權屬模糊;同時,金融機構對這類資產認知不足,難以建立有效的評估和融資模式。
今年初,這一僵局出現轉機——靜象空間與天開高教科創園設立的數據資產登記評估服務中心合作,共同探索非遺數據資產化的解決方案。
團隊首先解決確權難題。經過數月調研,走訪數十位非遺傳承人和專家,制定了涵蓋技藝流程、作品版權等多維度的確權標準。“以木葉盞為例,我們把原料配方、燒制工藝、數字化影像資料等數十項數據要素納入確權范疇,使其可追溯、可驗證。”于慧慧邊說邊向記者展示系統檔案。
評估體系的建立也頗具挑戰。雙方團隊通過量化分析非遺項目的歷史底蘊、市場銷售數據、數字化成果應用場景等要素,為每一項非遺數據資產賦予科學合理的價值。“入表金額近300萬元,收益法評估價值超千萬元。”于慧慧高興地表示,“這些非遺項目實現了從‘文化符號’到‘價值載體’的質變。”
完成確權評估后,靜象空間與金融機構達成兩項突破性合作:全國首筆非遺數據資產質押融資和全國首單非遺數據資產服務信托。中國金谷國際信托承接的這項信托業務,底層資產包含6大非遺數據庫的1萬多個數據文件,經第三方采用成本法評估認定價值436.84萬元。
這一創新實踐使非遺數據正式以“資產”身份叩開了金融體系的大門,為非遺保護注入了金融活水,推動了“非遺+科技+金融”的生態構建,讓千年非遺在現代經濟中持續煥發新生。
(南開大學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