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張添福 記者 王菲
眼下,位于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的油菜“‘三全高效模式’樣板間”里,油菜進入關鍵生長期。“新品種的油菜苗,顏色較深,看著很茁壯。”豐饒在望的欣喜,流露在青海大學農林科學院春油菜研究所副所長唐國永的言辭之間。
油菜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是我國第一大油料作物,是植物油(菜籽油)的主要來源。在青海高原,打造油菜“樣板間”的金點子,源于近些年青海省加強科技開放合作。得益于“敞開大門搞科研”的創新理念,2025年4月,青海省人民政府印發《青海省加強科技開放合作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三年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提出構建以對口援青省市、東西部協作省和定點幫扶中央單位為重點,面向全國科技力量的開放型科技發展新模式。
探索“東技西用”“西技東孵”新模式
至6月底,“樣板間”里鮮黃的油菜花瓣,將從花苞中舒展開。無須多日,這里將從零星金黃發展成鋪天蓋地的油菜花海。屆時,一場視覺和嗅覺的盛宴將交匯于高原大地。
青海省是全國春油菜科研水平最高、品種更新換代最快、種植效益最好的地區,先后培育出的青雜系列雜交油菜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1億畝。但長期以來,青海省也面臨高產優質油菜品種供給不足、功能型菜油品牌建設缺位導致產業效益偏低等瓶頸。
2023年,青海省“帥才科學家負責制”項目“青海省油菜高質高效技術研發及‘三全高效’模式創建與示范”啟動,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油菜遺傳育種專家王漢中領銜,青海大學農林科學院、青海互豐農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等參與。
上述占地200畝、獨屬于油菜的“樣板間”,展示了“帥才科學家負責制”項目油菜生產生態協調、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高產高效同步的全區域布局、全價值鏈挖掘和全產業鏈開發的“三全高效”模式。
王漢中院士團隊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頓小玲介紹,該項目已選育油菜新品種青油16號,其產油量比對照品種大幅增加;在海東市建立高質高效油菜雜交種生產基地2萬多畝,種子生產成本降低10%,制種效益明顯。
這場針對油菜的攜手攻關,是青海省對外科技合作空間逐步擴大的縮影。
青海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趙文介紹,2014年7月,科學技術部在西寧市召開了第一次科技援青工作座談會,吹響了全國科技資源和力量支持青海創新驅動發展的集結號。此后,通過共建科技創新平臺、開展聯合技術攻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引進創新人才隊伍等“造血式”合作,東部科技資源和創新力量不斷匯聚,青海對外科技合作空間逐步擴大,創新發展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青海省與省外聯合實施省級科技項目超過1000項,參與合作的省外創新主體達到1350家次。
加強產業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創新主體培育、人才智力交流、科技金融服務協作……今年,該省印發的《行動方案》提出,要聚焦青海高原資源能源領域重大科技需求,堅持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強化各類科技創新資源協同聯動,打造“東技西用”成果轉化模式和“西技東孵”技術支援模式,推動設立“國家技術轉移西北中心青海分中心”,加強“上海—青海技術轉移基地”等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和載體建設。
科技創新賦能特色產業
蒂芙尼藍、翡翠綠、琥珀黃的奇幻色塊,宛如打翻的調色盤——這是文旅博主鏡頭中的中國最大、全球第二大的察爾汗鹽湖。以察爾汗為代表的青海鹽湖群,鉀鹽、鎂鹽、鋰鹽資源儲量居全國首位,潛在經濟價值達百萬億元。
雖坐擁世界級鹽湖產業資源,但鹽湖開發也面臨不少世界級開發難題。
青海省科學技術廳高新技術處處長姜山松介紹,近年來,受益于科技合作協作攻關,由國內多家單位承擔的青海省首個“揭榜掛帥”項目,成功突破了困擾該省20年未攻克的氯化鎂脫水世界性難題;而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教授段雪牽頭的青海省首個“帥才科學家負責制”項目,為促進鹽湖鎂鈣資源高值化利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提供了青海方案。
鉀資源可持續開發與多元鉀產品開發、鋰產品多元化高值化發展關鍵技術研究……青海省鹽湖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科研人員吳凱敏介紹,該中心梳理提煉了4個重大科技方向,與北京、天津、重慶等地的眾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開展關鍵問題的項目研究和技術攻關,服務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建設。
如今,研究成果已在生產線上轉化為真金白銀。在青海藍科鋰業尾液處理車間,全球首個鹽湖提鋰尾液循環系統正在創造回收奇跡:每天生產的廢水經12級膜處理后,70%又轉化為工藝用水,終結了“喝淡水、排廢水”的傳統模式。
積極爭取國家科研機構、科技領軍企業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青建設研發機構;加大急需緊缺高端人才引進支持力度,經青海省申報并當選為兩院院士的,對其團隊給予1000萬元科研經費補助……《行動方案》提出,要增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能力,為培育體現青海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有力科技支撐,到2027年底,引進高水平創新團隊30個以上,聯合培育國家級創新平臺10個,聯合破解重大關鍵技術10項以上,引進轉化先進適用技術100項,吸納技術交易額突破100億元,國家戰略牽引、央地資源協同、東西力量互動的協同創新發展新模式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