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通訊員 高東旭 科技日報記者 楊侖
10年前,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油田分公司二氧化碳捕集埋存與提高采收率開發公司運行維護中心運維一班班長周立興第一次接觸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當時,我花了好幾天才真正理解這項技術。”他說。
如今,周立興已經成為該技術操作領域專家,帶團隊研制出一批技術創新裝備。他一見到記者就科普起來:“這項技術就是把二氧化碳‘抓’起來并埋入地下,既能提高石油采收率,又能實現環境保護,一舉兩得。”
日前,周立興獲評2025年全國勞動模范。“這是集體的榮譽,我只是其中一員。這些年,我和團隊并肩作戰,不僅實現了二氧化碳的資源化利用,而且將項目做到了國際一流水平。”周立興說。
“一定要馴服這匹‘馬’”
5月的風掠過松嫩平原,吉林油田CCUS注入站外桃花灼灼。周立興蹲在轟鳴的壓縮機旁,指尖拂過微微震顫的管線:“聽聲兒就知道‘馬兒’今天挺聽話。”安全帽檐下,這位55歲高級技師古銅色的臉龐綻開笑紋。
時針回撥至2015年,剛脫下軍裝的周立興站在吉林油田CCUS實驗場區,面對轟隆作響的注入設備陷入沉思。彼時,公司的CCUS技術項目正處在起步階段。“當時,我們連操作手冊都沒有,二氧化碳注入地下就像脫韁的野馬到處亂竄。”周立興回憶道,操作間時常傳出悶雷般的異響,震得值班室的窗欞簌簌發抖。
“一定要馴服這匹‘馬’。”周立興說,他帶著班組成員用最“笨”的辦法——24小時輪班值守、記錄總結異常情況。2016年冬,一處埋地管線突發泄漏,裹挾著油水的黑色泥漿噴涌而出。周立興帶頭跳進齊腰深的冰水中,用凍僵的雙手完成帶壓堵漏。4個小時后,當他們裹著大衣返回車間時,脫下的工服如冰雕般直立在水泥地上。
“馴服二氧化碳,需要科技創新這把金鑰匙。”周立興說,為了改變現狀,他帶領團隊進行技術攻堅,白天記錄設備運行參數,深夜查閱國外文獻資料。他們創新研發的氣液分輸工藝,讓腐蝕性極強的超臨界二氧化碳變得“溫順”;自主研發的防腐管線材料,將設備壽命延長了3倍。2017年寒冬,當顯示屏上的注入壓力曲線終于呈現完美波形時,大家相擁而泣——我國首個CCUS全流程工業化應用體系就此誕生。
“小發明也能撬動大效益”
在吉林油田CCUS示范基地,一個形似千斤頂的銀色裝置引人注目。這是周立興團隊研發的平衡調節器,它能讓原本需要高空作業的調平工序在地面輕松完成。“小發明也能撬動大效益。”周立興的這句口頭禪,在車間走廊的專利墻上得到印證:連桿起拔器、泄壓罐防噴裝置、井口盤根盒固定器……23項創新成果如繁星閃耀,每年為企業降本超百萬元。
“可別小看這些‘土裝備’。”周立興的徒弟王浩舉起手掌大的井口盤根盒固定器說,這個工具讓原本40分鐘的井口密封作業縮短到5分鐘。
每到周三晚上,CCUS創新工作室總會亮起燈光。周立興在這里開設“碳課堂”,用沾著油漬的筆記本講解設備原理,拿礦泉水瓶演示氣液分離過程。周立興培養的47名徒弟中,30人成為技術骨干。
“師傅總說故障是創新的‘請柬’。”王浩晃著新研發的激光測漏儀說,“如今我們在現場‘搶’故障比搶紅包還積極。”
走進吉林油田CCUS中央控制室,巨型電子屏跳動著令人振奮的數據:截至2024年底,累計封存二氧化碳400萬噸,相當于植樹3400萬棵,抵消200余萬輛轎車年排放量。這些數字背后,是周立興團隊打造的“五全”技術體系。該技術體系把二氧化碳捕集純度提升至99.9%。
最讓周立興自豪的,是看著參與研發的技術走向世界舞臺。如今,他帶領團隊讓吉林油田CCUS項目實現全流程自主化,更向中東、北美輸出核心設備和技術服務。“當年我們被二氧化碳‘欺負’得睡不著覺,現在我們的技術能讓這匹‘馬’造福人類。”周立興說。
夕陽西下,周立興照例進行當日最后一遍巡檢。在注入站東北角的紀念石前,他駐足良久。“我快要退休了,這輩子就干了兩件事:當兵保家衛國,當工人降碳護國。”周立興說,“希望可以發揮余熱,把經驗傳授給年輕人,讓他們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