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頡滿斌 實習生 馬芳
剛入夏的武威大地,食用菌大棚里暖意蒸騰。科技特派員們穿梭在菇棚內,手把手指導農戶調節溫濕度、防治病蟲害,將實驗室里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田間地頭的致富密碼。
自甘肅省科技特派員助力鄉村振興行動開展以來,武威市積極布局,建成津甘雙地科技特派員工作站3家,組織636名省市縣三級科技特派員下沉一線。科技特派員團隊緊緊圍繞技術攻關和科技服務兩個關鍵點,聚焦優勢資源,讓小小食用菌成為鄉村振興的“金疙瘩”,為食用菌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農民增收致富開辟了新路徑。
強化技術攻關,當好科技“建設員”
武威市組建了由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資源環境研究院、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都市農業研究所、天津農學院、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等省內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3名專家組成的科技特派員食用菌產業小分隊。武威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負責人、市科技特派員食用菌產業小分隊負責人于海利介紹,該小分隊秉持產學研用結合理念,采用“科研院所+科技特派員+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以食用菌產業發展技術需求為導向,聯合開展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及技術服務活動,加快食用菌標準化生產。
針對食用菌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品種單一、技術水平滯后等問題,科技特派員團隊靶向發力,開展了一系列技術攻關行動,通過科技賦能助力食用菌產業,為武威市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資源環境研究院團隊在騰格里沙漠南緣的古浪縣,針對當地沙化土地占比31.62%、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的極端環境,通過“微環境逆生態調控+菌種精準選育”雙輪驅動技術,顛覆了傳統的潮濕肥沃土壤羊肚菌生長理論,成功研發了沙漠羊肚菌逆生境培育技術體系。
“我們用沙漠砂為基質栽培羊肚菌,不僅產量超行業平均水平,而且羊肚菌品質達到有機食品標準,突破了羊肚菌出口的卡脖子困局,為西北荒漠化地區開辟出‘科技治沙+產業富民’的新路徑。”團隊負責人張生銀介紹。
此外,武威市與天津農學院聯合建設了食用菌產業津甘“雙地”科技特派員工作站,近3年引進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和新模式近40項,有力提升食用菌栽培技術水平。針對臣祥菌業科技公司新品種引進試驗難度大、菌棒生產污染率高和晝夜溫差造成菌菇畸形等企業培訓技術等關鍵難題,食用團團隊在班立桐教授帶領下,為企業制定了菌棒高效滅菌工藝,應用香菇新型三級菌種制備技術及先進菌種保藏技術,極大提高菌種制作效率,通過栽培試驗篩選出適應當地冷涼氣候的專用優良香菇品種3個,有效提升了龍頭企業的科技創新水平,推動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科技特派員團隊的帶領和技術支持下,古浪縣幸福新村、富民新村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羊肚菌種植,珍稀菌菇變身“致富法寶”。
抓好技術指導,當好科技“宣傳員”
武威市食用菌產業步入良性循環、快速發展的軌道,食用菌產量由2017年的不足1萬噸,發展到2024年的12.18萬噸,帶動農戶通過發展產業和務工增加收入,從業人數達到1.71萬人,農民人均增收850元,這離不開科技特派員們的技術指導。
武威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與科技特派員食用菌產業小分隊緊密合作,打通“實驗室—示范基地—農戶”的技術轉化鏈條,將農民群眾吸附到產業鏈上,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專家小分隊“進百企入千戶”,實現專家與服務對象互聯互通,零距離對接服務,為產業發展提供了“菜單式”貼身科技服務。
“單次線上直播聽課超1.2萬人次,線下培訓覆蓋2000多戶。”于海利介紹,科技特派員們通過“田間課堂+云端講座”的形式,舉辦了“武威市食用菌產業關鍵技術提升專題培訓班”“食用菌全產業鏈培育技術專題講座”等多場培訓活動,共開展科普宣傳培訓服務活動28場次,發放宣傳資料4300多份。同時,科技特派員們還不定期到各縣區開展現場技術指導,僅2024年上半年,天津農學院班立桐教授團隊到武威市開展了6次共計30余天的現場技術服務。
通過這些培訓和指導活動,把先進技術、先進成果,講給群眾聽、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領著群眾賺,提升了農民的科技素質和種植管理水平,為食用菌產業培養了一批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我們將持續完善菌種選育、菌棒標準化生產,強化技術服務培訓,實施品牌創建行動。”于海利表示,科技特派員團隊下一步將著力健全加工銷售體系,提升產業附加值,加快食用菌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促進產業升級,帶動農民增收,推動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