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符曉波
“憑借創新機制的支撐,我們實現了技術研發與市場需求的同頻共振。”5月6日,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洪文晶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從事單分子電子學研究的洪文晶團隊,以“完成人作價投資”模式與廈門大學合作,成立了派瑞未來(廈門)科技有限公司,并孵化出8家子公司,業務覆蓋科學儀器、智能裝備等多個前沿領域。目前,部分子公司已成功入選高新技術企業,有的還完成了天使輪融資。
2021年以來,廈門大學加大改革力度,重構科技成果轉化體系,通過校市共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著力破解高校科研人員“不敢轉”“不能轉”“不會轉”難題,推動科研人員從“能做”走向“能產”,為科技成果轉化注入強大動力。
政策松綁“放水養魚”
“2021年之前,我們每年新增專利近千件,累計存量專利超過4.5萬項,但整體專利轉化率卻不足10%。”廈門大學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轉化辦公室主任張典慧說。
談及成果轉化曾經的困境,洪文晶坦言:“我們對產業化的實際需求和市場運作的了解很有限。工藝放大、成本核算和供應鏈匹配等環節面臨諸多難題,讓人望而卻步。”
張典慧補充說:“成果轉化過程存在不確定性,估值過低或者轉化失敗,都可能導致國有資產流失,讓大家不敢輕易嘗試。”
此外,還有一些具體問題,如關聯交易界定、交易定價流程、行政人員審核免責機制等,均缺乏清晰明確的規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為破解“不敢轉”的難題,廈門大學先后召開12次專題討論會,于2021年發布了《廈門大學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組織實施管理辦法(試行)》。該辦法包含7章56條措施及6個實施細則附件,設計了詳盡的分級分類管理方案。
“我們在成果所有權、自主處置權等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賦予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和收益分配權。”參與辦法制定的張典慧說,這一辦法“抓大放小、放水養魚”,從制度上解放了科研人員的思想,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2021年至2023年,廈門大學轉讓、許可、作價投資類項目數量從35項增長到72項,合同金額從2870萬元增長到2.2億元,科技成果轉化成效顯著提升。
職能整合拆除“高墻”
制度解開了科研人員心結,“放管服”改革,則進一步讓他們放開手腳。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復雜且繁瑣的系統工程,需要科研人員同多個行政部門溝通協調。然而,成果界定、評估以及制定具體轉化方案等工作,并非科研人員所擅長,往往會耗費他們大量時間和精力。
為解決這些問題,廈門大學聯合廈門市科技局、廈門市集美區人民政府,在2022年共同成立了一個混合型新型研發機構——嘉庚高新技術研究院。該研究院以市場化手段,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一張表、一門式”的全流程管家服務。
廈門大學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常務副主任沈小平介紹,研究院整合了學校資產公司、轉移轉化中心、科技園、產業技術研究院四個機構的職能,組建了一支由校內外人員混編的專業技術經理人隊伍。這樣,既能為高校團隊技術研發與實驗提供支撐,又能為師生提供創業孵化服務及校企合作項目對接,還形成了全鏈條促進轉化的運行機制。
如今,在廈門大學,涉及科技成果轉化的業務,僅由一個部門全程對接。科研人員只需提出需求,就有專人對轉化項目開展全生命周期服務。定價、合作對象、關聯交易等要素均通過“一張表”來體現,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此前四個機構各自運行,不僅要配置大量人員,還需投入高額經費。而研究院作為獨立實體,采用市場化方式運作,自負盈虧,主動在競爭中求生存、謀發展。”沈小平說,這種模式使研究院能夠快速響應市場的變化和行業的需求,加速學校科技成果與市場的精準對接。
三大平臺對接產業
當前,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大多依賴傳統技術轉讓與許可模式。這種模式雖然操作便捷、風險可控,但難以實現長遠發展。
“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長期積累、持續產出的過程,不能只看眼前收益。”張典慧認為,高校在選擇科技成果轉化方式時,應綜合考慮學科方向、技術成熟度、市場前景等因素,尤其是對于國家重大需求和區域新興產業,科研團隊應主動對接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
為達成這一目標,嘉庚高新技術研究院搭建了技術庫、企業庫與資本庫三大平臺,引導成果產出較多的課題組和實驗室,以作價入股的方式,與相關企業開展產學研深度合作。
福建小知大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民洪分享了一個成功案例:多年來,該公司一直通過購買技術的方式,與廈門大學信息學院吳清強教授團隊合作。在一次對“企業需求庫”摸底調研后,技術經理人成功撮合雙方共同成立了“計算藝術聯合實驗室”,協同攻關美育教育信息平臺建設。這一合作不僅系統性解決了產品迭代的技術難題,還助力公司實現營收突破1億元。
“科研人員通過技術入股與企業深度綁定,共享收益,共擔風險。”張典慧說,“這種模式既符合培育、轉化、升級的創新規律,又避免了短視交易對技術潛力的低估,更有利于技術的深度開發和市場推廣。”
截至目前,嘉庚高新技術研究院已推動建立24個校企研發平臺,轉移轉化了74項知識產權,帶動成立了70家產學研融合的科技成果創新企業。
科技成果轉化效能的顯著提升,不僅體現在項目數量與合同金額的跨越式增長,更折射出高校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賦能區域創新發展的使命擔當。
據最新統計,廈門大學2024年轉讓、許可、作價投資類項目數量達100項,合同金額總計5792.21萬元。其中,項目數量較上一年度增長39%,較2021年增長186%。
沈小平表示,下一步,學校將繼續探索建設校企、校地聯合創新平臺,緊密對接當地科研機構和企業,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務區域發展和國家戰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