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符曉波
筑墻地基、修補裂縫、定型固色……近日,隨著一道道工序的完成,位于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新店街道洪前村的康崎洋樓修復工程接近尾聲。這座始建于民國時期、布局獨特的洋樓,被譽為翔安最富浪漫氣息的洋樓之一。然而,由于附近村莊拆遷,這里此前不僅幾乎被雜草淹沒,且泥塑裝飾殘損、部分墻體歪閃。
在海濱城市廈門的街道巷弄,不少老建筑散落其間。這些建筑大多被列為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或處于尚未登記定級的待保護狀態。不過,由于復雜的產權歸屬、持續的資金短缺等問題,這些承載著獨特地域文化與歷史印記的建筑,長期面臨保護不足的困境。
為了進一步留存城市記憶,廈門市近年來創新文物保護機制,通過完善制度保障、開展集中修繕、鼓勵社會參與等多元化舉措,逐步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低級別文物系統性保護路徑,讓歷史建筑重新煥發生機。
啟動集中保護修繕工作
康崎洋樓融合了閩南大厝的凹壽式和券廊式雙層洋樓風格,獨具特色,卻已荒廢多年。2024年,康崎洋樓被納入廈門集中修繕保護的低級別不可移動文物名冊。
“對它的搶救,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談及康崎洋樓的修復,廈門市翔發集團新區公司工程二部的施東坡感慨道。
經過近4個月的修繕,如今這里已舊貌換新顏。施東坡介紹,施工單位采用傳統水洗砂和灰塑工藝,力求還原洋樓昔日風貌。洋樓正面墻裙采用了閩南大厝常用的花崗巖,墻身修復采用水泥雕刻了鹿、鶴等形象,門廊上方則還原了西洋風格的尖頂女兒墻。此次修繕,工程團隊不僅對洋樓本體進行了修繕,還疏通了建筑周邊排水系統。
記者了解到,廈門目前已確定的不可移動文物有1963處,其中低級別文物達1712處,占比接近九成。為了守住城市文脈,廈門2020年出臺《廈門市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管理辦法》,要求各級政府將保護經費納入財政預算;2023年起,廈門市文旅局組建了70余人的文物維修專家庫,啟動不可移動文物集中修繕工作。
截至目前,首批163處不可移動文物集中修繕已投入超2億元。如今,廈門已開始第二輪低級別不可移動文物的集中保護修繕工作,涉及文物共275處。
動員社會力量共同參與
鰲冠社區位于廈門海滄區嵩嶼街道,依山傍海,古厝成片,是當地不可移動文物較為集中的社區之一。這里有閩南紅磚古厝45棟,其中,不可移動文物達18處。目前,當地政府已出資完成社區內10棟文物建筑的修繕,修繕率達55.55%。
在廈門,“政府引導、企業主體、村居參與、互利共贏”,已然成為老建筑活化利用的重要途徑。
巧用閩南舊物,老紅磚鋪地、簸箕上墻……不久前,返鄉青年邱瓊琦和朋友租下了完成修繕、建于清代的陳素清宅,并對其進行了一番裝飾。在這里,邱瓊琦和朋友們秉持“讓古厝文化活起來”的理念,開辦起融合文創、咖啡、手信消費等業態的“桃囍小院”。回憶起租下這里的原因,邱瓊琦告訴記者:“這里是我長大的地方。看到修繕好的院子在閑置,覺得很可惜,希望通過新的業態喚起童年回憶。”
當地通過引入社會資本,以用促保、保用結合,為不可移動文物的活化利用注入新的能量。鰲冠社區工作人員林惠萍介紹,始建于清代的蔡加水宅建筑裝飾精美,政府撥款123萬元將其修繕后,社區創新推出“以租代管”模式,從屋主手中租下這座大厝,將其變身為“鰲冠幸福院”。如今,這里已經成為一家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老年人能夠在這里娛樂休閑。這一方式,既保護了古厝,又發揮了社會價值。“文物的活化利用,關鍵一點是要讓更多人與之接觸、理解并產生興趣。”林惠萍說。
文物保護始終離不開社會支持。為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廈門還開發上線了“廈門文物管家”微信小程序系統。市民注冊成為“文物管家”后,可開展文物安全巡查,并可以隨時記錄反饋和交流。目前,該平臺已有964名志愿者注冊,認領不可移動文物1963處,巡查累計13萬多人次。文物管家技術開發公司負責人張是枝說,平臺將依據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進一步升級,從而更好助力廈門老建筑的保護和活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