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龍躍梅
5月1日,隨著最后一方混凝土澆筑完成,東莞市博物館新館迎來了關鍵節點——主體結構全面封頂。
作為東莞市重點文化建設工程,項目選址于東莞市中心廣場,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率領團隊設計,保利發展灣區公司代建,中建五局華南公司承建。建筑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相當于老館的20倍,以國家一級博物館標準建設。項目以“立足東莞、輻射嶺南、面向世界”為定位,建成后將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博物館。
“我們通過對東莞地域與文化特色的研究,選取‘山水意象’和‘嶺南庭園’為切入點,用整體起伏有序的屋頂,來表達山水的意向,以錯落堆疊的建筑盒子,建構立體文化聚落。”提到建筑的設計思路,何院士表示。
面對這座承載著城市文脈的文化地標,建設者們以精益求精的攻堅精神投身工程建設。“五一期間我們實行兩班倒作業,每天有10個工種同時施工。”中建五局項目生產經理李登釗介紹,為克服近期強降雨影響,項目團隊提前儲備防水材料,搭建移動防雨棚,將降雨與作業面隔離開來,確保混凝土澆筑、焊接作業等關鍵工序不間斷。
據了解,項目鋼構工程涵蓋弧形鋼結構坡屋面、大懸挑造型、精制鋼構件安裝等,屋面鋼梁總數超600條,南北兩側懸挑高度達30米。項目采用“工廠預制、現場裝配”的綠色裝配模式,鋼結構切割、制作、拼裝全過程數字化、機械化。
據項目技術總工劉陽介紹,在博物館項目建設過程中,團隊創新應用了DFC數字建造系統,從設計源頭植入數字建造模型,打通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控,以BIM預演,實現建筑、結構、機電等多專業協同,提前規避不同專業復雜節點施工沖突,確保施工圖、深化圖零問題。此外,項目還創新應用了免開孔模板剪力墻加固體系、流態固化土、ALC墻板等技術助力“無廢工地”的打造。
據悉,東莞市博物館新館項目封頂后,將全面轉入室內外裝修與展陳布置環節,預計2026年10月開館。這座融合著嶺南元素與現代鋼結構的建筑,將陳列穿越千年的莞邑文物,成為大灣區文化版圖的重要坐標。
(受訪單位供圖)